朱顏鶴發網朱顏鶴發網

江竹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江竹筠 - 概述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江家灣的一個農民家庭,曾是四川大學農學院的大學生,學習期間,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入黨後,按照黨組織的要求,與共產黨員彭詠梧扮作夫妻,組成一個家庭,作為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和地下黨員學習的輔導中心。後與彭詠梧結婚。人們習慣稱她江姐,以表敬愛之情。江姐參加領導重慶學生抗暴運動,並為市委機關報《挺進報》做編輯工作。受中共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隨丈夫到下川東開展武裝鬥爭,擔任聯絡員,負責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江姐的丈夫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關押在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於渣滓洞監獄,為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江竹筠 - 工作經曆

1941年秋江竹筠受黨組織指派到重慶新市區擔任區委委員,社會職業在重慶婦女慰勞總會。其任務是單線聯係沙坪壩一些高等學校的黨員和新市區的女黨同。當時 環境十分惡劣,日本飛機經常來空襲,而軍統特務機關就在她工作的附近,而她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成熟。不久,江竹筠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黨組織讓她擔任重慶市委委員彭詠梧的助手並假扮夫妻,以掩護機關。在強烈的革命責任感的驅使下,江竹筠自然地和周圍的人們交往,不露破綻,以掩護老彭順利開展工作。1944年春由於特務跟蹤,江竹筠轉移到成都。遂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並以學生身份做群眾工作,她在四川大學改名為江誌偉。1945年,江竹筠和彭詠梧正式結婚,1946年7月,江竹筠從川大肄業回到重慶,協助丈夫工作。她負責搞學生運動工作,在她的幫助下,西南學院和女子師範學院分別建立了中共黨組織及黨的外圍組織“六一社”。領導學生開展抗議美軍暴行和反饑餓、反內戰運動。

1947年7月,江竹筠協助丈夫彭詠梧領導出版了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挺進報》,負責部分送稿和報紙散發。由於革命形勢的發展,上級黨組織決定川東黨組織的工作重點轉向農村搞武裝鬥爭,建立遊擊隊和根據地。11月,江竹筠以聯絡員身份隨任中共川東臨委委員兼下川東工委副書記的彭詠梧一道去下川東開展武裝鬥爭。1948年1月,彭詠梧在雲陽、奉節武裝暴動時犧牲。江竹筠回重慶向川東臨時工委匯報情況時,臨委考慮她容易暴露,不宜再去下川東,而且她的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再三勸她留在重慶工作。可是,江竹筠仍然堅持到丈夫倒下的地方繼續戰鬥。江竹筠來到萬縣後,由於風聲很緊,遲遲不能下鄉,組織上決定暫時留她在萬縣縣委工作,同時做暴動地區的聯絡工作。

江竹筠 - 獄中英雄

1948年4月,中共重慶市委正副書記劉國定、冉益智被捕叛變,由於他們告密,1948年6月,江竹筠等在萬縣的一批同誌被特務逮捕,並被押往重慶,並押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當敵人從叛徒口中得知江竹筠是彭詠梧的妻子和助手,並掌握著川東雲陽、奉節、巫溪、巫山等縣黨組織和遊擊隊的情況時,妄圖把她當作突破口。但江竹筠在敵人一個多月的酷刊審訊中,守口如瓶,後來特務們竟喪心病狂地在她的指尖上釘進一根根竹簽,致使她一次次痛昏過去,但敵人依然一無所獲。重慶行轅二處處長、特務頭子徐遠舉隻得感歎地說:“共產黨厲害就厲害在這些地方,彭詠梧死了,看來江竹筠也死心了。”從此結束了對江竹筠的審訊。

在江竹筠受刊最慘烈的日子裏,渣滓洞牢房裏的難友們出現了慰問“江姐”的動人情景,有的替她包紮傷口,有的寫慰問信,她們用竹簽當筆,蘸紅藥水把贈言寫在草紙上。其中何雪鬆代表全體難友獻給江竹筠的詩這樣讚頌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蘇菲婭的精靈,不,你就是你,你是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這首詩在渣滓洞牢房裏傳誦了一時。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竹簽釘進十指。特務妄想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以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麵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鐵鑄成的!”她關懷難友,參與領導獄中鬥爭,被親切地稱為“江姐”。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與31名難友一道壯烈犧牲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的電台嵐婭,年僅29歲。

江竹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江竹筠 - 自力自強

在她8歲時,性格剛強的母親與遊手好閑的父親不能相處,便帶著江竹筠姐弟到重慶投奔兄弟。江竹筠10歲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因為人還沒有機器高,老板就為她 特製了一個高腳凳。11歲時,她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在苦難的生活經曆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製度充滿了憎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上學時非常用功,記憶力超群。後來據同牢難友講,在獄中,她背誦和默寫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和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供難友們學習。

江竹筠於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係,翌年轉入農藝係。1946年,她畢業後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隻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塗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嗬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後,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並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鬥爭。

江竹筠 - 懷念江姐

江姐受酷刑拷問之後,難友詩人蔡夢慰用竹簽蘸紅藥水在草紙上寫下了《黑牢詩篇》 ,表達了對江姐的敬佩。截取片段,以慰烈士:

可以使皮肉燒焦,
可以使筋骨折斷,
鐵的棍子,
木的杠子,
撬不開緊咬著的嘴唇!
那是千百個戰士的安全線嗬,
用刺刀來剖腹吧,
挖得出來的,
也隻有又紅又熱的心肝!
在革命鬥爭年代犧牲的諸先烈之中,有這樣一位女性,不管老人還是孩子都尊稱她為“江姐”。吟唱她高尚品質的歌曾經成為特定時代的流行曲,她舞台上的藝術形象更深入人心。這位犧牲於重慶“中美合作所”的女烈士的名字,就是江竹筠。

江竹筠 - 主要經曆

1928年,隨母親到重慶投靠親戚,進入基督教會辦的孤兒院小學校讀書,受到級任老師丁堯夫進步思想的影響。1939年春,考上中國公學附中讀高中。與同班女同學、共產黨員戴克宇朝夕相處,一起學習、議論時局、辦壁報和到集鎮作抗日宣傳,閱讀《新華日報》和革命書籍,從理論上、思想上認清了革命道路,提出了入黨要求。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秋,考入中華職校會計訓練班學習。同時,任該校和附近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

“皖南事變”發生後,她巧妙地完成了散發十八集團軍、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的聲明的任務。1941年秋,從職校畢業。到曾家岩重慶婦女慰勞總會工作,擔任新市區區委委員。1943年5月,接受黨組織的任務,給地下黨重慶市委委員鼓詠梧當助手,並和他假扮夫妻。這個“家庭”成為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設在國民黨陪都的紅色據點,地下黨組織整風學習的指導中心。1944年5月,為避特務跟蹤,轉移到成都。兩個月後,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係。在校兩年裏,以一個普通學生的身份投身學生運動,為黨做了大量工作。學習期間,經組織批準與彭詠梧結婚。1946年暑假,經黨組織決定回到重慶作彭的助手。

1947年初,受中共重慶市委指派,負責聯係重慶育才學校、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和西南學院。在反內戰、反饑餓、反壓迫和聲援南京“五二○”血案學運高潮期間,同這些學校的教工、學生一起,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在敵人進行大逮捕前,領導各支部有秩序地防守和退卻,保護積極分子,發展黨的外圍組織“六一社”,輸送了一些幹部到農村去。她在領導學運期間,發展黨員10多人,“六一社”社員四、五十人。同時,還為市委辦的地下刊物《挺進報》遞送稿件和組織發行。1947年秋,任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川東地委聯絡員,與丈夫彭詠梧一起赴雲奉巫(雲陽、奉節、巫山)地區,組織武裝暴動。1948年1月,彭詠梧犧牲。她強忍悲痛,決心繼承丈夫遺誌,革命到底。於同年2月,她到萬縣,以法院職員身份為掩護,參加中共縣委工作,同時做暴動地區善後的聯絡工作。

1948年6月14日上午,因叛徒出賣,在法院遭敵人逮捕,被押往重慶渣滓洞監獄。在輪船上,她大罵叛徒,給組織傳出了出現叛徒的消息。在獄中,麵對敵人的種種酷刑,堅貞不屈。手指被敵人用筷子夾爛,又被釘上竹簽,任敵人施用酷刑,仍嚴守機密。她痛斥敵人:“殺了我也不知道組織,你們是枉費心機,永遠也達不到你的目的。”她的堅強,贏得難友們崇敬,被譽為“丹娘的化身”。她組織獄中同誌有計劃地學習,幾次帶頭參加全獄性的集體鬥爭。1949年春節,和女牢的難友用被麵做衣裙,在監獄的小院壩上化妝表演秧歌舞,高唱革命歌曲,鼓舞難友的鬥誌。還和同誌一起作看守的工作,並通過他與獄外地下黨建立了初步聯係。1949年11月14日,被特務押赴電台嵐埡,秘密槍殺於此。

江竹筠 - 意誌堅強

她最崇拜蘇聯女英雄“丹娘”,獄中難友則把她稱為 “中國的丹娘”。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誌堅強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動了無數人的心――“嚴刑拷打算不了什麽,竹簽子是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的。”江竹筠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樣堅強的表現,是由於對舊社會及其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度仇恨,也是由於對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的無限向往。當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升起時,她和渣滓洞裏的難友們雖不知國旗的圖案,卻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議著繡製這麵代表解放的旗幟――盡管她們知道自己已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在四川大學期間,江竹筠學會了俄語,並閱讀來自蘇聯的書籍和報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慶時,她參加了中蘇友協招待會,會上放映了蘇聯故事影片《丹娘》 ――英勇不屈的卓婭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獄中她受酷刑後,難友們把她稱為“中國的丹娘”。當年的革命需要這種時代精神,而後人在為理想而奮鬥時,同樣能夠從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江竹筠 - 並肩戰鬥

並肩戰鬥了兩年的假夫妻,終於結成了真伴侶。唯一的愛子寄養在別人家裏;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絕育手術。江竹筠路過城門時突然看到丈夫頭顱,一時心如刀絞,為防旁邊的敵人發現,還要表現得鎮定自若。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兩種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堅強的戰士,也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最後為了革命事業又舍棄了她難舍的一切。1943年4月,黨組織派23歲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黨重慶市委領導人之一的彭詠梧開展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通信聯絡。他們二人隻有夫妻之名,實際上還是領導與被領導、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係。在工作中,老彭十分關心江竹筠的安全。為了躲避重慶特務的跟蹤,翌年,老彭讓她報考成都的四川大學――那裏號稱民主堡壘,比較安全。江竹筠隻讀過一年高中,卻向老彭保證:“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我願意拚命!”經過3個月的複習,她終於考上了四川大學,老彭則經常以丈夫的名義去看望並布置工作。

1945年,經組織批準,並肩戰鬥了兩年的彭詠梧和江竹筠結為夫婦。一年後,兒子彭雲出世。夫婦倆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裏。江竹筠為了在地下鬥爭中輕裝上陣,毅然做了絕育手術。1947年秋,彭詠梧、江竹筠夫婦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東打遊擊。翌年春節前夕,彭詠梧在戰鬥中壯烈犧牲,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竹筠路過城門時突然看到這一情景,心如刀絞,為防旁邊的敵人發現,還要表現出鎮定。此後,她繼續戰鬥在川東的門戶萬縣。江竹筠被捕後仍時時惦念著自己的兒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個難友出獄的機會,事先用竹簽蘸著棉花灰對水調成的“墨汁”,給同樣是共產黨員的哥哥江竹安寫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話,雲兒(指彭雲)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誌,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

江竹筠 - 歌劇《江姐》

毛澤東看到江姐犧牲那場戲時,曾動感情地說:“為什麽不把江姐寫活?我們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麽不去把她救出來?”幾十年來,“江姐”要比烈士本名 ――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線背心的服裝樣式也曾被人稱為“江姐式”。這雖然要歸功於藝術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還在於烈士本人的事跡感人。重慶剛解放時,羅廣斌在一本小冊子中發表了《江竹筠烈士小傳》 。羅廣斌是由江竹筠介紹入黨,並在她的領導下工作。他被關入“渣滓洞”監獄後,江姐通知獄中的難友“此人可靠”。1951年紀念建黨30周年時,重慶《大眾文藝》發表了楊益言所寫的《聖潔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為題材的。195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8萬冊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後,羅廣斌、楊益言以3年的艱苦創作寫出長篇小說《紅岩》。此書僅國內就先後發行800多萬冊,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跡不僅被作為長篇小說的素材,而且還被搬上了舞台、銀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以能夠扮演江姐為榮。如歌劇《江姐》 ,是1964年由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首度排練和演出的,公演後很快在全國引起轟動。在風風雨雨的35年間,她經三代演員四度複排,前後共演出460餘場,被讚譽為中國歌劇史上裏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繡紅旗》 、 《紅梅讚》等膾炙人口,被廣為傳唱。老一輩革命家也深深為江姐的英雄事跡所折服。據《紅岩》作者之一的楊益言回憶,當年毛澤東觀看空政文工團演出的歌劇《江姐》時,看到壯烈犧牲那場戲,他禁不住動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無遺憾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為什麽不把江姐寫活?我們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麽不去把她救出來?”

江竹筠 - 偉大英雄

在黨的生日之時,不禁讓我想起一位偉大的革命女性江姐。先前對江姐的印象來自長篇小說《紅岩》和電影《烈火中永生》,一次出差學習的機會,在四川重慶的歌樂山上,近距離地了解了不同於小說和電影的真實的江姐。江姐的真實姓名叫江竹筠,在下川東武裝起義中被捕後關押在重慶歌樂山上的渣滓洞內。渣滓洞原為人工采掘的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後因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占煤窯及礦工住房,改設為監獄,專門關押被捕革命黨人,最多時達700餘人。它三麵環山,一麵臨溝,一年四季參天大樹遮蓋,地形隱蔽,因而軍統特務選擇這裏作為監獄。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排牢房關押男犯和女犯,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和刑訊室。院外設有崗亭,架設機關槍,24小時有人看護,整個監獄被電網覆蓋,獄中之人插翅難飛。現在這裏已經成了紅色革命教育聖地,外院各個房間的牆壁上掛滿烈士們的生平事跡和照片,供參觀者祭奠和接受革命教育。我在這裏看到了美麗高雅的江姐,江竹筠。聆聽了江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心靈得到洗禮和震撼。

江姐曾是四川大學農學院的大學生,學習期間,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入黨後,按照黨組織的要求,與共產黨員彭詠梧扮作夫妻,組成一個家庭,作為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和地下黨員學習的輔導中心。後與彭詠梧結婚。人們習慣稱她江姐,以表敬愛之情。江姐參加領導重慶學生抗暴運動,並為市委機關報《挺進報》做編輯工作。受中共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隨丈夫到下川東開展武裝鬥爭,擔任聯絡員,負責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江姐的丈夫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關押在渣滓洞監獄。

我們隔著裝有鐵欄杆的鐵門向裏窺探,監獄牢房內根本沒有床,冰涼的水泥地麵上堆放著幾床破舊的棉絮、地上擺放幾個痰盂、幾雙木屐等簡陋寒酸的生活用品,讓人看了流淚。革命者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與敵人頑強鬥爭,尤其是江姐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竹簽釘進十指。每次江姐受刑同誌們都特別擔心,怕她由於丈夫犧牲、孩子年幼僅1歲,抵禦不住敵人的各種摧殘和誘惑而叛黨,從而供出重慶地下黨組織,因為當時很多男同誌都抵抗不了非人的摧殘而叛變了。同誌們的擔憂是多餘的,江竹筠先後受重刑四次每次用擔 架抬出來都是十個手指頭指甲破裂,皮開肉綻,嘴唇被咬破,胸前留下斑斑血痕,但她每次都是守口如瓶,保守了黨組織及一切黨的機密。真金子在鬼蜮的烈火中熬煉,她英勇不屈的形象教育了全渣滓洞的難友。大家一致提出:向江竹筠同誌學習!每一個革命者都應保守黨的機密,恪守黨的紀律,在酷刑麵前應該做到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唾棄那些可恥的叛徒,江姐成了共產黨員的一麵光輝旗幟。也因為如此,國民黨特務狠透了堅強的江姐,在革命即將勝利之際,秘密殺害渣滓洞的所有革命黨人,並用濃硫酸浸泡損毀了江姐的屍體,解放後清理渣滓洞沒有找到江姐的屍骨。江姐英勇就義時,年僅29歲。她的生命雖然短促,卻氣壯山河,表現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

當今社會,有人可能已經忘記了江姐,甚至有人在否定江姐的人生價值。但誰也否定不了,沒有無數的江姐,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無數先烈們的奮鬥,終使我們不必再以忍受敵人的酷刑或在劊子手的槍口下犧牲生命來表明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然而,能不能經得住各種誘惑,永遠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準則,仍然是新時代的一種考驗。隻要腳踏實地,以黨的宗旨為理念,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人,不在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中淡漠理想、迷失方向,緬懷先烈時就可以問心無愧。在黨的生日之時,讓我們共同祭奠追思偉大的革命烈士江姐,像江姐一樣永遠記住入黨時的誓言,為共產主義理想奮鬥終身。

江竹筠 - 江姐遺書

江姐獄中遺書首次公開筷子磨竹簽寫成,2007年11月14日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犧牲58周年之日,三峽博物館今起公開展示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江姐遺書。這封遺書展示了江姐鮮為人知的柔情一麵。三峽博物館有關人士介紹,說起江姐,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位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的巾幗形象,其實曆史上真實的江姐,首先是一位女性,一位母親,然後才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

這封遺書是江姐寫給表弟譚竹安的,約十多厘米見方,紙麵粗糙,因年代久遠,已開始泛黃。“這是江姐就義前最後的一封信件,”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時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個孩子的母親。她在信中寫道:“假若不幸的話,雲兒(江姐和丈夫彭詠梧的孩子彭雲――編者注)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誌,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孩子們決不要驕養,粗服淡飯足矣……”工作人員說,人們都認為革命誌士是鋼鐵鑄成,其實英雄也有溫柔的一麵,江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除了革命事業外,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遺書字跡相當潦草,不時出現塗改墨跡,可見當時江姐心中對孩子的牽掛之情。”據了解,江姐的兒子彭雲長大後,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之後去了美國,現已在美國定居。工作人員表示,江姐盼望兒子健康成長的心願可說已達到,應無遺憾。

江竹筠 - 遺書流傳

江姐遺書這樣流傳下來,在陰森恐怖的渣滓洞監獄裏,江姐是怎樣悄悄寫下遺書,又是怎樣把遺書送出監獄的?三峽博物館有關人士揭開了謎底。竹筷削筆燒棉作墨,“當時,江姐住在渣滓洞監獄女二號牢房,”工作人員說,在遇難前兩個月,江姐給表弟譚竹安寫下了這封遺書。當時,監獄中對犯人的控製十分嚴密,江姐根本無法弄到紙筆寫信。後來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時候,把竹筷一端磨尖當筆,然後拆開棉被,把一些棉花燒成灰,調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製的紙筆,江姐在一張草紙上寫下了此信。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在渣滓洞監獄裏,被關押的革命誌士經常向監獄看守宣傳共產主義信念,策反了一些看守。遺書寫好後,江姐通過一個看守,悄悄把信帶出了監獄,輾轉交給了她的表弟譚竹安。

解放後,譚竹安將這封寶貴的遺書交給了博物館並保存至今。嚴密保護遺書安全,這封江姐遺書將在三峽博物館大廳公開展示。“江姐遺書是珍貴的革命文物,我們保存得很小心,”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劉豫川說,遺書是草紙寫成,對保存環境有嚴格的要求,溫度一般控製在20攝氏度左右,相對濕度也不能太大。為保證遺書不被蟲咬,每過兩到三年,都會用技術手段把遺書放進一個密閉氣體環境中熏蒸,殺死可能存在的蟲卵。據悉,保存江姐遺書的地方安有攝像頭,還有紅外線防盜裝置。“展覽過程中,遺書也是放在玻璃櫃中,確保絕對安全。”劉豫川說。

江竹筠 - 江姐名字的由來

1948年秋末,一個小個子年輕人被關進了渣滓洞。他就是後來成為《紅岩》作者之一的羅廣斌。

羅廣斌那年24歲,年初時剛剛入黨,也是被中共地下黨重慶市委書記劉國定出賣而被捕的。曾與羅廣斌一同被關在渣滓洞的傅伯雍回憶說:“後來呢,是江姐傳話出來,說此人可靠。我們才開始跟羅廣斌打招呼。”傅伯雍提到的江姐,正是《紅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江雪琴,現實中的江竹筠。她是羅廣斌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對羅廣斌脫離家庭、投身革命的經曆很了解。她的被捕入獄,比羅廣斌早3個月。江竹筠被捕時是在萬縣地方法院會計室當職員,化名江誌偉。

1948年6月14日早晨,江竹筠在上班的路上被捕。剛入獄時,難友們都叫她“竹筠”,沒人稱呼她“江姐”。當特務提審江竹筠時,大家很關注,也很不放心。作為重慶與下川東地區黨組織的聯絡員,江竹筠掌握著許多特務們日思夜想的線索。

提審那天,特務一早就把江竹筠拉到刑訊室裏,用編成一排的竹筷子夾她的手指。江竹筠疼得暈過去3次。敵人很陰毒,為了避免她再次昏死,他們一點點加勁,很疼但又不會疼暈過去。直到傍晚時分,特務才把江竹筠架回牢房。難友們紛紛隔著牢房門向外張望。江竹筠的十指血肉模糊,明明白白地顯示出她的堅貞不屈。當時,也不知道是誰,情不自禁地喊出一聲:“江姐!”從那以後,難友們改口喊“江姐”,對她充滿敬意。

江竹筠 - 人物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江姐的事跡被寫進了長篇小說,被搬上了舞台、銀幕和屏幕,家喻戶曉,廣為傳頌,教育、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歌劇《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繡紅旗》《紅梅讚》等,幾十年來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廣為傳唱。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群眾,都為她的英勇事跡和不朽精神所深深感動。

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赞(6785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朱顏鶴發網 » 江竹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友情链接: